[1]创建Project:
project name:FirstProject package:com.demo 默认Activity:MainActivity[2]添加一个新的Activity:
name:SecondActivity[3]修改布局。在MainActivity布局中添加一个Button,当点击此Button时启动SecondActivity。在SecondActivity的布局中放置一个Textview,以证明SecondActivity已启动。
[4]运行程序,查看此Ap进程情况:
USER:app_36 PID:8360 NAME:com.demo 点击按钮,启动SecondActivity,再次查看进程情况:
进程列表没有变化,两个Activity运行在同一进程中。
2.同一Apk中的不同包的Activity调用时进程状况验证[1]将SecondActivity挪到包com.demo.second中去,相应修改AndroidManifest.xml中的name为:com.demo.second.SecondActivity
[2]运行程序,查看此时进程情况:
10593[3]点击按钮启动SecondActivity,查看此时进程情况:
进程列表没有变化,两个Activity运行在同一进程中。即进程name只受AndroidManifest.xml中manifset结点的package属性影响。3.同一Apk中Activity process属性修改后进程状况验证[1]为SecondActivity添加process属性,其值为":abc",也可以随便是其他的":"开头的字符串,常见的是":remote":
- <activityandroid:name="com.demo.second.SecondActivity"android:process=":abc"></activity>
[2]运行程序,查看进程情况:
12137[3]点击按钮,启动SecondActivity,查看进程情况:
12303com.demo:abc进程表多了一项。两个Activity各自有一个进程,SecondActivity的进程名称为 包名+后缀4.不同Apk中不同包名的Activity进程状况验证[1]运行FirstProject:
[2]创建SecondProject:
SecondProjectcom.demo2[3]运行SecondProject:
app_3714191com.demo2进程表多了一项。两个Activity各自有一个进程,同时其进程用户名、包名也不同,互不影响。5.不同Apk,签名相同、包名相同的Activity进程状况验证[1]修改SecondProject的包也为com.demo,相应要修改AndroidManifest.xml内容。
[2]运行SecondProject,查看进程情况:
14944进程表只有一项,但是实际上FirstProject此时已经被覆盖了,系统中只存在SecondProject了,因为模拟器调试时apk使用的签名key都是一样的,系统看到key一样,包名一样认为这个包就是FirstProject所以覆盖掉了。可以通过DDMS复制/data/system/packages.xml查看一下内容。
packagename="com.demo"codePath="/data/app/com.demo.apk"system="false"ts="1279955425000"version="1"userId="10036" 这个文件里面,package name都是唯一的,同时可以看到用户名是通过userId来决定的。
6.不同Apk,签名不相同,包名相同的Activity进程状况验证[1]在Eclipse的Package Explorer导航树中选中FirstProject,点右键。
[2]Android tools-->Export Signed Application Package,按照向导创建一个用指定key签名的apk包。
[3]同样导出Second Project。
[4]切换窗口到模拟器,按Home键-->按Menu键-->设置-->应用程序-->管理应用程序-->SecondProject-->卸载。这是为了用命令行安装做准备。
[5]启动一个命令行窗口,执行adb install firstproject.apk,会提示成功安装。
[6]执行adb install secondproject.apk,提示安装失败。
默认的Apk其安装时会分配新的UserId,即此时FirstProject以及SecondProject的UserId可以认为是不同的。
包名不同,则签名key是否相同无所谓,两个apk都可以安装。【第4个实验】
包名相同时,签名key相同则会覆盖【第5个实验】;签名不同则第二个apk安装会失败。【第6个实验】
7.不同Apk,Share User Id相同,包名不同时进程情况分析[1]修改firstproject、secondproject的AndroidManifest.xml的manifset结点,增加属性
android:sharedUserId="com.demouser"
6.不同Apk,签名不相同,包名相同的Activity进程状况验证[1]在Eclipse的Package Explorer导航树中选中FirstProject,点右键。
[2]Android tools-->Export Signed Application Package,按照向导创建一个用指定key签名的apk包。
[3]同样导出Second Project。
[4]切换窗口到模拟器,按Home键-->按Menu键-->设置-->应用程序-->管理应用程序-->SecondProject-->卸载。这是为了用命令行安装做准备。
[5]启动一个命令行窗口,执行adb install firstproject.apk,会提示成功安装。
[6]执行adb install secondproject.apk,提示安装失败。
默认的Apk其安装时会分配新的UserId,即此时FirstProject以及SecondProject的UserId可以认为是不同的。
包名不同,则签名key是否相同无所谓,两个apk都可以安装。【第4个实验】
包名相同时,签名key相同则会覆盖【第5个实验】;签名不同则第二个apk安装会失败。【第6个实验】
7.不同Apk,Share User Id相同,包名不同时进程情况分析[1]修改firstproject、secondproject的AndroidManifest.xml的manifset结点,增加属性
android:sharedUserId="com.demouser"
[2]修改secondproject的包为com.demo2,不然其会覆盖firsetproject。
[3]运行firsetproject、secondproject,查看进程列表:
app_351999320045 仍然存在两个进程。进程的用户名一样,说明shareUserId确实有效了,但是进程名字一个不一样。
再次导出/data/system/packages.xml,查看其内容:
packagename="com.demo"codePath="/data/app/com.demo.apk"system="false"ts="1279957484000"version="1"sharedUserId="10035"packagename="com.demo2"codePath="/data/app/com.demo2.apk"system="false"ts="1279957473000"version="1"sharedUserId="10035" 可以看到两个项目的UserId都是10035,确实是一样的。
8.不同Apk,Share User Id相同,包名不同、指定Activity的process属性进程情况分析[1]修改SecondProject的MainActivity的process属性,指定绑定到进程名为com.demo的进程上:
activityandroid:name=".MainActivity"
21387 两个Activity运行于同一个进程。
9.不同Apk,Share User Id相同,包名不同、签名key不同经实验,安装第二个apk时会提示INSTALL_Failed_UPDATE_INCOMPATIBLE错误,安装失败。
原来的总结:
UserId不同时:
包名不同:未设定process属性时,各自的Activity在各自的进程。即使process指定了包名,也不会和另一个用户的同名包共享进程。
UserId相同时:
包名不同:未设定process属性时,各自的Activity在各自的进程。
process属性指定,则可以共享进程。
包名相同:
签名相同:覆盖旧的同包名apk。
签名不同:新的apk会安装失败。【签名key一般都是不同的】
自己的总结:
一个应用程序:
可以使用组件的process属性,可以开启另外一个进程,而这个组件在新开启的这一个进程中运行:这两个进程的 UserId是相同的。
不同应用程序:
如果userId不同,process没有作用,就是说,即使指定了在另外一个进程中运行,是不会有作用的。
如果userId相同,process才有作用,这时候,可以指定在另外一个进程中运行。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组件运行在另外一个的进程的,那么两个进程的userId一定相同。
原文链接:https://www.f2er.com/xml/29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