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初的时候公司的老后台系统实在难以维护和继续在其上开发了,因为这个系统被很多人写过页面,有前端有后端,编写前端代码时都非常随意,加之没有模块化,复用性和可维护性都极低,便下定决定,重新搞一套。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选择了vue全家桶+elementUI来开发后台系统,让交互体验更好,让开发体验更好,让生产效率提高。
从零搭建其实考虑的事情还挺多的,比如:
这篇文章来记录下和脚手架相关的改造,首先其实就是上了vue-cli来做,可是呢?由于预计项目会有很多页面,这些页面其实是分模块的,不同模块的页面之前其实关系不大。所以我觉得一个用户其实大部分时候只会用到其中一个模块的页面,如果把所有页面做成一个单页应用很多资源加载就不是很必要了,所以第一个改造就是:做成多入口打包,也就是做成多个单页应用,每个模块一个入口。
/build/utils
/build/webpack.base.conf
/build/webpack.dev.conf
/build/weback.prod.conf
这样就完成了多页面的入口配置,其核心就是两点:1. 入口配置成数组。2. plugins里面添加多个HtmlWebpackPlugin分别对应每一个页面,完成js打包后路径的自动注入功能。
这里还有个地方需要注意,就是抽取公用的js和css代码出来,这里做了一下改造,就是echarts指定提取出来,而不是按引用次数那种自动提取,这里还踩了个坑,详细见注释。
在webpack.prod.conf的plugins里面加入:
包括声明CommonsChunkPlugin的顺序也是有关系的,不是随意的,后声明的是顶级模块,先声明的是依赖顶级模块的模块
// HtmlWebpackPlugin注入模块链接的时候的顺序也是由此保证的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s: ['echarts','vendor'],minChunks: function (module,count) { // 抽取公用vendor.css
// console.log(module.resource)
return (
module.resource &&
/\.css$/.test(module.resource) &&
module.resource.indexOf(
path.join(__dirname,'../node_modules')
) === 0
)
}
}),
总结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带来一定的帮助,如有疑问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谢谢大家对编程之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