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否逃过课
大学的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逃课”。由大一时候的“战战兢兢”,再到大二的“偶尔为之”,大三的“习以为常”,直至大四的“不屑一顾”。
还记得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偶尔”不去上课时,米老师问过我,为什么逃课?我当时的回答大概是说,假如我去上课,这两小时,我得到的效用是1,而我自己在机房学习,得到的效用是2或3,那么我当然选择不去上课。
是对我的效用,给我的感觉,哪怕这两小时我用来睡觉甚至游戏,可是我感觉很满足,而去上课呢?如果去上课,不太称职的老师可能会闲话家常、东拉西扯,什么今天买了什么东西之类,或者你干脆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家乡味太严重)。还有一种老师,他们很“称职”,很称职的在给你念课本,记笔记,可是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什么,大一的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
当时,米老师“苦口婆心”地跟我说,还是去听听课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走过的路比你多,总有一些你需要学的。
@L_403_1@
我是提高班七期成员。回首走过的这两年半,感慨良多。
初入提高班时的沉闷、贪玩,在米老师每周一次的生动课堂的带领下,开始越来越好奇,开始去发现,开始想要学习,想要了解更多,开始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是我不曾知道的……
适应了一段时间后的寒假(第一个寒假),还记得当时的我迫切的渴望知识,希望用米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学习、去探索,可是又还不喜欢枯燥的学习。于是我在VB编程方面转啊转,只喜欢敲一些简单小程序,而逃避像《吉大》那样的枯燥系统学习。
还是米老师,引领着我们总结VB,强调《吉大》视频的重要性,要求我们里面的所有程序都要实现。以总结打包带领着我们学会学习(收割理论),在熟悉VB之后,再去看《吉大》视频(餐桌理论),高高在上的《吉大》也不再是那么难以征服了,枯燥的视频也开始生动起来。第二次看吉大,我是兴致昂昂的。
然后就进入了我在提高班的第二年。这一年的上半年可以说是最难熬的。米老师分阶段给了我们一些需要学习的资料,软件工程、UML、设计模式、C#、.Net都是在这个阶段学习的。进入第二年之后,米老师开始放开我们,任我们自由飞翔。这一学期是我们最郁闷的阶段,由枯燥到烦躁到不知所措,不过还好,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紧跟一步,我们都走过来了。直到第二学期的顿悟。
米老师说这也是一种学习,或者说,这才是学习本来的面目。
米老师以前给我们讲过一节数学课。他先画了一个sin(x)函数的图像,再画了一个cos(x)函数的图像,最后画了一个3sin(x)+cos(x)的图像。米老师说,前两个是学校里老师教给我们的生活,而后一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可能这样说,你并不明白,看到那三个函数的图像,你就知道了。
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把软件编程分化成了好多学科,而这些学科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分开的。于是米老师帮助我们还原了一个完整的软件编程的学习——各个分散科目的学习,到最后工程实践的统一。
我想说的是这样几个词:兴趣、坚持、毅力、习惯。
学习需要兴趣,但不能只依靠兴趣来学习。学习同样需要坚持和毅力。只依靠兴趣,我们路走不长远;而只依靠坚持和毅力,我们的路会越走越艰难直至寸步难行。
兴趣使我们持续学习,因为兴趣,我们很愉快的学习,所以会一直走下去。但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也会有崎岖,也会有于平地处见奇崛。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兴趣了,我们还需要坚持与毅力。坚持和毅力支撑我们走过这片崎岖,后面又是一片坦途,等待迎接下一处崎岖。
还有就是习惯。
当我们由兴趣到坚持和毅力,再到兴趣,再坚持,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持久学习的习惯。还有一系列习惯:总结的习惯、联想的习惯、融合的习惯、无缝链接的习惯,思考方式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习惯……
(三)总结
就是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的熏陶下,我们的学习慢慢变得开阔起来。
感谢米老师,给我们一个这样学习的机会。
感谢米老师,告诉我们还有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
感谢米老师,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