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基础知识学习(安装/进程模型/事件处理机制/详细配置/定时切割日志)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Nginx基础知识学习(安装/进程模型/事件处理机制/详细配置/定时切割日志)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一、Linux下Nginx的安装

1.去官网 http://Nginx.org/download/下载对应的Nginx安装包,推荐使用稳定版本。

2.上传Nginx到Linux服务器。

3.安装依赖环境

(1)安装gcc环境

  yum install gcc-c++

(2)安装PCRE库,用于解析正则表达式

 yum install -y pcre pcre-devel

 

(3)安装zlib压缩和解压缩依赖 

 yum install -y zlib zlib-devel

 

(4)SSL安全的加密套接字协议层,用于HTTP安全传输,即HTTPS 

 yum install -y openssl openssl-devel

 

 4.解压,注意:解压后得到的是源码,需要编译后才可以安装

tar -zxvf Nginx-1.19.0.tar.gz

 

5.编译前,先创建Nginx临时目录,不然在启动Nginx的过程中会报错

mkdir /var/temp/Nginx -p

6.在Nginx目录下面输入如下命令进行配置,目的是为了生成mckefile文件

./configure \
--prefix=/usr/local/Nginx \
--pid-path=/var/run/Nginx/Nginx.pid \
--lock-path=/var/lock/Nginx.lock \
--error-log-path=/var/log/Nginx/error.log \
--http-log-path=/var/log/Nginx/access.log \
--with-http_gzip_static_module \
--http-client-body-temp-path=/var/temp/Nginx/client \
--http-proxy-temp-path=/var/temp/Nginx/proxy \
--http-fastcgi-temp-path=/var/temp/Nginx/fastcgi \
--http-uwsgi-temp-path=/var/temp/Nginx/uwsgi \
--http-scgi-temp-path=/var/temp/Nginx/scgi

配置命令解释:

 

 7.make编译

make

8.安装

make  install

9.进入sbin目录启动Nginx

./Nginx
##停止
./Nginx  -s  stop
##优雅停止(等客户端没连接了再停止)
./Nginx  -s  exit
##重新加载
./Nginx  -s  reload

 

二、Nginx的进程模型

 

 

三、Nginx的事件处理机制

1.传统服务器的事件处理机制为一个客户请求后,Master为其创建一个whrker去处理,当发生阻塞时Master又得继续创建新的worker去处理,这样处理效率,并发程度都非常的低。

 

 2.Nginx的事件处理机制为:当用户的请求阻塞时,这个worker还可以异步的继续处理其他用户请求,并发程度大大增加,开销也变得更小了

 

四、Nginx.conf核心配置文件

1. 设置worker进程的用户,指的linux中的用户,会涉及到Nginx操作目录或文件的一些权限,默认为nobody

user root;

2. worker进程工作数设置,一般来说cpu有几个,就设置几个,或者有多个应用设置为N-1也行

worker_processes 1;

3. Nginx 日志级别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 alert | emerg,错误级别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4. 设置Nginx进程 pid

pid        logs/Nginx.pid;

5. 设置工作模式

events {
   # 默认使用epoll
   use epoll;
   # 每个worker允许连接的客户端最大连接数
   worker_connections  10240;
}

6. http 是指令块,针对http网络传输的一些指令配置

7. include 引入外部配置,提高可读性,避免单个配置文件过大(比如可以通过include引入server)

include       mime.types;

8. 设定日志格式,main为定义的格式名称,如此 access_log 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变量了

各参数的具体意义:

$remote_addr      客户端ip    

$remote_user      远程客户端用户名,一般为:’-’    

$time_local        时间和时区    

$request            请求的url以及method    

$status            响应状态码    

$body_bytes_send         响应客户端内容字节数    

$http_referer           记录用户从哪个链接跳转过来的    

$http_user_agent            用户所使用的代理,一般来时都是浏览器    

$http_x_forwarded_for         通过代理服务器来记录客户端的ip    

9. sendfile使用高效文件传输,提升传输性能。启用后才能使用tcp_nopush,是指当数据表累积一定大小后才发送,提高了效率。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10. keepalive_timeout设置客户端与服务端请求的超时时间,保证客户端多次请求的时候不会重复建立新的连接,节约资源损耗。

#keepalive_timeout  0;
keepalive_timeout  65;

11. gzip启用压缩,html/js/css压缩后传输会更快

gzip on;

12. server可以在http指令块中设置多个虚拟主机

   server {
           listen       88;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listen 监听端口

server_name localhost、ip、域名

location 请求路由映射,匹配拦截

root 请求位置

index 首页设置

五、利用定时脚本实现日志的切割

Nginx目前的日志都存在access.log文件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文件内容会越来越多,体积也会越来越大,不便于查看,所以可以通过把这个大的日志文件切割为多分不同的小文件,切割可以以天、小时、分钟等为单位按需要进行切割

步骤:

A.创建可执行脚本

1.创建一个shell可执行的文件:cut_my_log.sh,内容为:

 

#!/bin/bash
LOG_PATH="/var/log/Nginx/"
RECORD_TIME=$(date -d "yesterday" +%Y-%m-%d+%H:%M)
PID=/var/run/Nginx/Nginx.pid
mv ${LOG_PATH}/access.log ${LOG_PATH}/access.${RECORD_TIME}.log
mv ${LOG_PATH}/error.log ${LOG_PATH}/error.${RECORD_TIME}.log

#向Nginx主进程发送信号,用于重新打开日志文件
kill -USR1 `cat $PID`

 

2.为脚本文件添加权限

chmod +x cut_my_log.sh

3.执行脚本文件(即进行一次切割:将原日志文件拷贝一份,并且重新打开原日志文件,可以理解为清空原日志文件

./cut_my_log.sh

B.创建定时任务定期执行脚本

1.安装定时任务

yum install crontabs

2.编辑并添加新的定时任务(定为每分钟执行一次日志脚本)

crontab  -e
*/1 * * * * /usr/local/Nginx/sbin/cut_my_log.sh

3.重启定时任务

service crond restart

以上就完成了Nginx日志的定时切割

六、定时任务表达式:

Cron 表达式分为五个或者六个区域,每个区域表示一个含义,如下:

  星期几 年(非必须)
取值范围 0-59 0-23 1-31 1-12 1-7 2021/2022.....

常用表达式:

1.每分钟执行:

*/1 * * * *

2.每天凌晨(每天晚上23:59)执行:

59 23 * * *

3.每天凌晨1点执行:

0 1 * * *

 

猜你在找的Nginx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