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 webpack 文件打包机制(小结)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深入理解 webpack 文件打包机制(小结)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前言

最近在重拾 webpack 一些知识点,希望对前端模块化有更多的理解,以前对 webpack 打包机制有所好奇,没有理解深入,浅尝则止,最近通过对 webpack 打包后的文件进行查阅,对其如何打包 JS 文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你理解:

  1. webpack 单文件如何进行打包?
  2. webpack 多文件如何进行代码切割?
  3. webpack1 和 webpack2 在文件打包上有什么区别?
  4. webpack2 如何做到 tree shaking?
  5. webpack3 如何做到 scope hoisting?

本文所有示例代码全部放在我的 Github 上,看兴趣的可以看看:

webpack 单文件如何打包?

首先现在 webpack 作为当前主流的前端模块化工具,在 webpack 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们经常通过 webpack 将所有处理文件全部打包成一个 bundle 文件, 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

// src/single/index2.js
var util = require('./util');
console.log(util);
module.exports = "index 2";

// src/single/util.js
module.exports = "Hello World";

// 通过 config/webpack.config.single.js 打包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path.resolve(dirname,'../src/single/index.js')],},output: {
path: path.resolve(
dirname,'../dist'),filename: '[name].[chunkhash:8].js'
},}

通过 npm run build:single 可看到打包效果,打包内容大致如下(经过精简):

// 模块加载函数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duleId) {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i: moduleId,l: false,exports: {}
};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module,module.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module.l = true;
return module.exports;
}
return webpack_require(webpack_require.s = 3);
})([
/ 0 /
(function(module,exports,webpack_require) {
var util =
webpack_require
(1);
console.log(util);
module.exports = "index 2";
}),/ 1 /
(function(module,exports) {
module.exports = "Hello World";
}),/ 2 /
(function(module,webpack_require) {
var index2 =
webpack_require
(0);
index2 = webpack_require(0);
var util =
webpack_require
(1);
console.log(index2);
console.log(util);
}),/ 3 /
(function(module,webpack_require) {
module.exports =
webpack_require
(2);
})]);

将相对无关的代码剔除掉后,剩下主要的代码

  1. 首先 webpack 将所有模块(可以简单理解成文件)包裹于一个函数中,并传入默认参数,这里有三个文件加上一个入口模块一共四个模块,将它们放入一个数组中,取名为 modules,并通过数组的下标来作为 moduleId。
  2. 将 modules 传入一个自执行函数中,自执行函数中包含一个 installedModules 已经加载过的模块和一个模块加载函数,最后加载入口模块并返回。
  3. __webpack_require__ 模块加载,先判断 installedModules 是否已加载,加载过了就直接返回 exports 数据,没有加载过该模块就通过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__webpack_require__) 执行模块并且将 module.exports 给返回。

很简单是不是,有些点需要注意的是:

  1. 每个模块 webpack 只会加载一次,所以重复加载的模块只会执行一次,加载过的模块会放到 installedModules,下次需要需要该模块的值就直接从里面拿了。
  2. 模块的 id 直接通过数组下标去一一对应的,这样能保证简单且唯一,通过其它方式比如文件名或文件路径的方式就比较麻烦,因为文件名可能出现重名,不唯一,文件路径则会增大文件体积,并且将路径暴露给前端,不够安全。
  3.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__webpack_require__) 保证了模块加载时 this 的指向 module.exports 并且传入默认参数,很简单,不过多解释。

webpack 多文件如何进行代码切割?

webpack 单文件打包的方式应付一些简单场景就足够了,但是我们在开发一些复杂的应用,如果没有对代码进行切割,将第三方库(jQuery)或框架(React)和业务代码全部打包在一起,就会导致用户访问页面速度很慢,不能有效利用缓存,你的老板可能就要找你谈话了。

那么 webpack 多文件入口如何进行代码切割,让我先写一个简单的例子:

// src/multiple/pageB.js
const utilB = require('./js/utilB');
console.log(utilB);
// 异步加载文件,类似于 import()
const utilC = () => require.ensure(['./js/utilC'],function(require) {
console.log(require('./js/utilC'))
});
utilC();

// src/multiple/js/utilA.js 可类比于公共库,如 jQuery
module.exports = "util A";

// src/multiple/js/utilB.js
module.exports = 'util B';

// src/multiple/js/utilC.js
module.exports = "util C";

这里我们定义了两个入口 pageA 和 pageB 和三个库 util,我们希望代码切割做到:

  1. 因为两入口都是用到了 utilB,我们希望把它抽离成单独文件,并且当用户访问 pageA 和 pageB 的时候都能去加载 utilB 这个公共模块,而不是存在于各自的入口文件中。
  2. pageB 中 utilC 不是页面一开始加载时候就需要的内容,假如 utilC 很大,我们不希望页面加载时就直接加载 utilC,而是当用户达到某种条件(如:点击按钮)才去异步加载 utilC,这时候我们需要将 utilC 抽离成单独文件,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再去加载该文件

那么 webpack 需要怎么配置呢?

module.exports = {
entry: {
pageA: [path.resolve(dirname,'../src/multiple/pageA.js')],pageB: path.resolve(dirname,'../src/multiple/pageB.js'),filename: '[name].[chunkhash:8].js',plugins: [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minChunks: 2,}),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manifest',chunks: ['vendor']
})
]
}

单单配置多 entry 是不够的,这样只会生成两个 bundle 文件,将 pageA 和 pageB 所需要的内容全部放入,跟单入口文件并没有区别,要做到代码切割,我们需要借助 webpack 内置的插件 CommonsChunkPlugin。

首先 webpack 执行存在一部分运行时代码,即一部分初始化的工作,就像之前单文件中的 __webpack_require__ ,这部分代码需要加载于所有文件之前,相当于初始化工作,少了这部分初始化代码,后面加载过来的代码就无法识别并工作了。

这段代码的含义是,在这些入口文件中,找到那些引用两次的模块(如:utilB),帮我抽离成一个叫 vendor 文件,此时那部分初始化工作的代码会被抽离到 vendor 文件中。

这段代码的含义是在 vendor 文件中帮我把初始化代码抽离到 mainifest 文件中,此时 vendor 文件中就只剩下 utilB 这个模块了。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这样可以给 vendor 生成稳定的 hash 值,每次修改业务代码(pageA),这段初始化时代码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果将这段初始化代码放在 vendor 文件中的话,每次都会生成新的 vendor.xxxx.js,这样不利于持久化缓存,如果不理解也没关系,下次我会另外写一篇文章来讲述这部分内容

另外 webpack 默认会抽离异步加载的代码,这个不需要你做额外的配置,pageB 中异步加载的 utilC 文件会直接抽离为 chunk.xxxx.js 文件

所以这时候我们页面加载文件的顺序就会变成:

代码 vendor.xxxx.js // pageA 和 pageB 共同用到的模块,抽离 pageX.xxxx.js // 业务代码 当 pageB 需要 utilC 时候则异步加载 utilC

执行 npm run build:multiple 即可查看打包内容,首先来看下 manifest 如何做初始化工作(精简版)?

文件一致 } __webpack_require__.e = function requireEnsure(chunkId,callback) {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0) return callback.call(null,__webpack_require__);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undefined) { installedChunks[chunkId].push(callback); } else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callback]; var head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charset = 'utf-8';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src =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chunkId + "." + ({"0":"pageA","1":"pageB","3":"vendor"}[chunkId]||chunkId) + "." + {"0":"e72ce7d4","1":"69f6bbe3","2":"9adbbaa0","3":"53fa02a7"}[chunkId] + ".js"; head.appendChild(script); } }; })([]);

与单文件内容一致,定义了一个自执行函数,因为它不包含任何模块,所以传入一个空数组。除了定义了 __webpack_require__ ,还另外定义了两个函数用来进行加载模块。

首先讲解代码前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分别是 module 和 chunk

  1. chunk 代表生成后 js 文件,一个 chunkId 对应一个打包好的 js 文件(一共五个),从这段代码可以看出,manifest 的 chunkId 为 4,并且从代码中还可以看到:0-3 分别对应 pageA,pageB,异步 utilC,vendor 公共模块文件,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这段代码放在 vendor 的原因,因为文件的 hash 值会变。内容变了,vendor 生成的 hash 值也就变了。
  2. module 对应着模块,可以简单理解为打包前每个 js 文件对应一个模块,也就是之前 __webpack_require__ 加载的模块,同样的使用数组下标作为 moduleId 且是唯一不重复的。

那么为什么要区分 chunk 和 module 呢?

首先使用 installedChunks 来保存每个 chunkId 是否被加载过,如果被加载过,则说明该 chunk 中所包含的模块已经被放到了 modules 中,注意是 modules 而不是 installedModules。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 vendor chunk 打包出来的内容

在执行完 manifest 后就会先执行 vendor 文件,结合上面 webpackJsonp 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3,4] 代表 chunkId,当加载到 vendor 文件后,installedChunks[3] 和 installedChunks[4] 将会被置为 0,这表明 chunk3,chunk4 已经被加载过了。

webpackJsonpCallback 一共有两个参数,chuckIds 一般包含该 chunk 文件依赖的 chunkId 以及自身 chunkId,moreModules 代表该 chunk 文件带来新的模块。

简单说说 webpackJsonpCallback 做了哪些事,首先判断 chunkIds 在 installedChunks 里有没有回调函数函数未执行完,有的话则放到 callbacks 里,并且等下统一执行,并将 chunkIds 在 installedChunks 中全部置为 0,然后将 moreModules 合并到 modules。

这里面只有 modules[0] 是不固定的,其它 modules 下标都是唯一的,在打包的时候 webpack 已经为它们统一编号,而 0 则为入口文件即 pageA,pageB 各有一个 module[0]。

然后将 callbacks 执行并清空,保证了该模块加载开始前所以前置依赖内容已经加载完毕,最后判断 moreModules[0],有值说明该文件为入口文件,则开始执行入口模块 0。

上面解释了一大堆,但是像 pageA 这种同步加载 manifest,vendor 以及 pageA 文件来说,每次加载的时候 callbacks 都是为空的,因为它们在 installedChunks 中的值要嘛为 undefined(未加载),要嘛为 0(已被加载)。installedChunks[chunkId] 的值永远为 false,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callbacks 里根本不会出现函数,如果仅仅是考虑这样的场景,上面的 webpackJsonpCallback 完全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但是考虑到异步加载 js 文件的时候(比如 pageB 异步加载 utilC 文件),就没那么简单,我们先来看下 webpack 是如何加载异步脚本的:

函数挂载在 __webpack_require__.e 上 __webpack_require__.e = function requireEnsure(chunkId,callback) {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0) return callback.call(null,__webpack_require__);

if(installedChunks[chunkId] !== undefined) {
installedChunks[chunkId].push(callback);
} else {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callback];
var head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charset = 'utf-8';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src =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chunkId + "." + ({"0":"pageA","3":"53fa02a7"}[chunkId] + ".js";
head.appendChild(script);
}
};

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已经加载过,正在加载中以及从未加载过)

  1. 已经加载过该 chunk 文件,那就不用再重新加载该 chunk 了,直接执行回调函数即可,可以理解为假如页面有两种操作需要加载加载异步脚本,但是两个脚本都依赖于公共模块,那么第二次加载的时候发现之前第一次操作已经加载过了该 chunk,则不用再去获取异步脚本了,因为该公共模块已经被执行过了。
  2. 从未加载过,则动态地去插入 script 脚本去请求 js 文件,这也就为什么取名 webpackJsonpCallback ,因为跟 jsonp 的思想很类似,所以这种异步加载脚本在做脚本错误监控时经常出现 Script error,具体原因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文章
  3. 正在加载中代表该 chunk 文件已经在加载中了,比如说点击按钮触发异步脚本,用户点太快了,连点两次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将回调函数放入 installedChunks。

我们通过 utilC 生成的 chunk 来进行讲解:

pageB 需要异步加载这个 chunk:

__webpack_require__.e/* nsure */(2,function(require) { console.log(__webpack_require__(4)) }); utilC(); }) ]);

当 pageB 进行某种操作需要加载 utilC 时就会执行 __webpack_require__.e(2,callback) 2,代表需要加载的模块 chunkId(utilC),异步加载 utilC 并将 callback 添加到 installedChunks[2] 中,然后当 utilC 的 chunk 文件加载完毕后,chunkIds 包含 2,发现 installedChunks[2] 是个数组,里面还有之前还未执行的 callback 函数。

既然这样,那我就将我自己带来的模块先放到 modules 中,然后再统一执行之前未执行完的 callbacks 函数,这里指的是存放于 installedChunks[2] 中的回调函数 (可能存在多个),这也就是说明这里的先后顺序:

webpack1 和 webpack2 在文件打包上有什么区别?

经过我对打包文件的观察,从 webpack1 到 webpack2 在打包文件上有下面这些主要的改变:

首先,moduleId[0] 不再为入口执行函数做保留,所以说不用傻傻看到 moduleId[0] 就认为是打包文件的入口模块,取而代之的是 window["webpackJsonp"] = function webpackJsonpCallback(chunkIds,moreModules,executeModules) {} 传入了第三个参数 executeModules,是个数组,如果参数存在则说明它是入口模块,然后就去执行该模块。

其次,webpack2 中会默认加载 OccurrenceOrderPlugin 这个插件,即你不用 plugins 中添加这个配置它也会默认执行,那它有什么用途呢?主要是在 webpack1 中 moduleId 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在 webpack1 中 moduleId 取决于引入文件的顺序,这就会导致这个 moduleId 可能会时常发生变化,而 OccurrenceOrderPlugin 插件会按引入次数最多的模块进行排序,引入次数的模块的 moduleId 越小,比如说上面引用的 utilB 模块引用次数为 2(最多),所以它的 moduleId 为 0。

最后说下在异步加载模块时, webpack2 是基于 Promise 的,所以说如果你要兼容低版本浏览器,需要引入 Promise-polyfill ,另外为引入请求添加了错误处理。

可以看出,原本基于回调函数的方式已经变成基于 Promise 做异步处理,另外添加了 onScriptComplete 用于做脚本加载失败处理。

在 webpack1 的时候,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当你加载脚本失败后,即使网络恢复了,你再次进行某种操作需要同个 chunk 时候都会无效,主要原因是失败之后没把 installedChunks[chunkId] = undefined; 导致之后不会再对该 chunk 文件发起异步请求。

而在 webpack2 中,当脚本请求超时了(2min)或者加载失败,会将 installedChunks[chunkId] 清空,当下次重新请求该 chunk 文件会重新加载,提高了页面的容错性。

这些是我在打包文件中看到主要的区别,难免有所遗漏,如果你有更多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webpack2 如何做到 tree shaking?

什么是 tree shaking,即 webpack 在打包的过程中会将没用的代码进行清除(dead code)。一般 dead code 具有一下的特征:

  1. 代码不会被执行,不可到达
  2. 代码执行的结果不会被用到
  3. 代码只会影响死变量(只写不读)

是不是很神奇,那么需要怎么做才能使 tree shaking 生效呢?

首先,模块引入要基于 ES6 模块机制,不再使用 commonjs 规范,因为 es6 模块的依赖关系是确定的,和运行时的状态无关,可以进行可靠的静态分析,然后清除没用的代码。而 commonjs 的依赖关系是要到运行时候才能确定下来的。

其次,需要开启 UglifyJsPlugin 这个插件对代码进行压缩。

我们先写一个例子来说明:

// src/es6/js/utilA.js
export const utilA = 'util A';
export function funcA() {
console.log('func A');
}

// src/es6/js/utilB.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
console.log('func B');
}
if(false) { // 被清除
console.log('never use');
}
while(true) {}
console.log('never use');

// src/es6/js/utilC.js
const classC = function() {} // 类方法不会被清除
classC.prototype.saySomething = function() {
console.log('class C');
}
export default classC;

打包的配置也很简单:

通过 npm run build:es6 对压缩的文件进行分析:

引入但是没用的变量,函数都会清除,未执行的代码也会被清除。但是类方法是不会被清除的。因为 webpack 不会区分不了是定义在 classC 的 prototype 还是其它 Array 的 prototype 的,比如 classC 写成下面这样:

webpack 无法保证 prototype 挂载的对象是 classC,这种代码,静态分析是分析不了的,就算能静态分析代码,想要正确完全的分析也比较困难。所以 webpack 干脆不处理类方法,不对类方法进行 tree shaking。

更多的 tree shaking 的副作用可以查阅:

webpack3 如何做到 scope hoisting?

scope hoisting,顾名思义就是将模块的作用域提升,在 webpack 中不能将所有所有的模块直接放在同一个作用域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按需加载的模块
  2. 使用 commonjs 规范的模块
  3. 被多 entry 共享的模块

在 webpack3 中,这些情况生成的模块不会进行作用域提升,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说明:

// src/hoist/utilB.js
export const utilB = 'util B';
export function funcB() {
console.log('func B');
}

// src/hoist/utilC.js
export const utilC = 'util C';

// src/hoist/pageA.js
import { utilA,funcA } from './utilA';
console.log(utilA);
funcA();

// src/hoist/pageB.js
import { utilA } from './utilA';
import { utilB,funcB } from './utilB';

funcB();
import('./utilC').then(function(utilC) {
console.log(utilC);
})

这个例子比较典型,utilA 被 pageA 和 pageB 所共享,utilB 被 pageB 单独加载,utilC 被 pageB 异步加载。

想要 webpack3 生效,则需要在 plugins 中添加 ModuleConcatenationPlugin。

webpack 配置如下:

运行 npm run build:hoist 进行编译,简单看下生成的 pageB 代码

通过代码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 因为我们配置了共享模块抽离,所以 utilA 被抽出为单独模块,故这部分内容不会进行作用域提升。
  2. utilB 无牵无挂,被 pageB 单独加载,所以这部分不会生成新的模块,而是直接作用域提升到 pageB 中。
  3. utilC 被异步加载,需要抽离成单独模块,很明显没办法作用域提升。

结尾

好了,讲到这差不多就完了,理解上面的内容对前端模块化会有更多的认知,如果有什么写的不对或者不完整的地方,还望补充说明,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编程之家。

猜你在找的JavaScript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