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前面一篇介绍了如何通过DDD的思想,来调整单体服务内的工程结构,为微服务的拆分做准备。同时介绍了我们在进行微服务拆分的时候踩过的一些坑。
这篇介绍下我们最终的方案,不一定对,欢迎留言讨论。
微服务划分
问题分析
上篇介绍过我们一开始的服务划分标准
实践后有些典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 服务热点问题
我们是一个新的业务,在业务迭代的过程中,大部分新需求都是领域不清晰,不知道能不能迭代下去的。所以按照之前的标准,都往growth服务里面去写代码,这样导致几乎团队里面的所有的人都在开发这一个项目,失去了拆分微服务的意义。
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反应出的共性问题就是
-
服务边界不清晰
微服务的边界不清晰,起因肯定是标准定义的不够准确
-
服务之间依赖多了
微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治性,如果依赖的服务多了,那么我们就享受不到微服务带来的好处,而只能感受到微服务的坏处。
解决手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反思了下我们的划分标准,组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觉得是因为我们为了推行DDD,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过早的进行了大面积的微服务拆分。导致了诸多的问题。虽然这么做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突出。那什么时候才是进行微服务拆分的最好时机呢?
因为理论学习、认知始终都没有尽头,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没有纠结在过去的错误之中,而是重新读取了DDD的理论。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DDD中有战略设计,划分领域,找出限界上下文,识别出核心域。然后有战术设计,对领域进行建模,
聚合根、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领域事件等。战略设计通常就是指导思想,战术设计是具体打法。我们一开始认定要
先有指导思想,然后再有具体打法。现在发现我们错了,指导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不成不变的。在一开始没有标准时,它必须要来源于实际打法中。
同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完善指导思想。
于是我们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我们的整体业务
前台功能
业务架构全景
划分出上下文
根据业务架构全景,在核心域中建立出限界上下文,拆分微服务
非常抱歉了,涉及敏感信息,这里不能贴图,如果觉得太抽象不好理解,请参考DDD落地:业务分析师和架构师的完美结对
新的微服务划分标准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微服务划分标准
-
确定以限界上下文为微服务划分的标准
限界上下文的划分很难,但是必须要做。限界上下文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一个实体关联关系、与业务人员沟通出来的。
-
服务的演进是以限界上下文作为单元进行演进的
之前我们拿一个微服务作为领域孵化器,其实就是放弃了对业务的整体认知,和对新需求的业务思考。
我们的新业务不是一个新产品,全部推倒重来的。大多时候它还是解决某类业务上的问题。只是采取的手段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其本质,将它放到现有的上下文中。每个上下文一个微服务,对应一个开发owner,他负责这个领域内的事情。
这样每个服务都有新的领域孵化。
举例
以电商举例,如果只是一个创业公司,不可能都跟阿里巴巴一样的架构,上百个服务。但是解决的问题电商领域可以抽象出来。
限界上下文
分为人、货、场、交易几个上下文。然后不断的孵化,哪一部分是你业务的核心域,然后不断的服务拆分,比如你也是一家做垂直电商的公司,这些基本的东西肯定不应该是你的核心域,只能是支撑域,要不然你的业务肯定发展不起来。
微服务的划分
从限界上下文中抽出微服务,一个微服务中包含了多个领域。
另外我们遗弃了之前的UI服务,所有微服务可以直接和前台交互,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服务的依赖。
只有当需要多个领域进行组合时,我们才写在一个新的【组合ui】服务里面
另外限界上下文不是一层不变的,比如商品营销,是一个领域,业务简单时和商品的关联性比较大,放在商品域。当你需要同时对店铺做营销,对用户做营销,显然他不应该在商品上下文了,那么可以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限界上下文:营销上下文。
相关阅读
关注【方丈的寺院】,第一时间收到文章的更新,与方丈一起开始技术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