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敏捷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初识敏捷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敏捷开发,多年前就听说过了。那个时候根本不懂软件工程。毕业设计的时候还用了瀑布模型,不过就那点代码,不过是学生自己在YY罢了。

公司一直以来都用V模型,我想,这么大规模的软件,要用敏捷,要迭代,不可行吧?

事实证明不过是我自己鼠目寸光而已。

业界早就在用敏捷了,公司其他部门已经有用敏捷的了,我们隔壁部门已经在用敏捷了。

很幸运我是我们这个团队中第一批接触敏捷的人。

今天的workshop,有兄弟部门的介绍实践,有被部长称为“最接近神的人”的启发,对敏捷,这才算是认识了。

四点:

1、story:迭代的基础。开发的时候,我们也对DS,对功能,对特性进行拆解,但是没有stroy的概念,就没有依赖关系,结果各个子特性做得乱七八糟,要合到一起去,编译还得搞很久。每200~300行一个stroy,这一次要在设计时就考虑了。

2、持续构建: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了。最大的苦恼:做的设计、写的代码,不能尽快得到正确与否的结论,要等到大家的代码都编好,合在一起,编译通过,系统跑起来,才能验证。几个人在一起讨论规格,开发的,测试的,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么做好,还是那么做好,全是YY。持续构建一天验证多次,不正是我想要的吗?越大的软件,越要这么做,问题要留到最后,这么大的工程,修改的代价太高了。敏捷把这个作为一个方法,实际上,就算是瀑布,就算是V,不也是可以使用的吗?

3、TDD,也就是测试驱动设计。先写测试用例,再写函数代码。道理谁都懂,但是一忙起来,鬼才管测试。结果到后头测试部又叽叽歪歪的说没有考虑到可测试性。每个stroy都是一个可测试的交付件,这样一路下来,害怕测不到,测不好吗?

4、PP,结对编程。这个是大家最有疑问的了,到底效率怎么样?业界评价好。我们还要尝试过才知道。方法往往都是好的,但如何实施才决定成败。

好像敏捷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了。是的,好像我们列出来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方法了。

这个要保留。敏捷和V,和瀑布一样,都是方法论,我们也许把它神话了,也许是因为我们太了解正在使用的模型的缺陷了,而对敏捷,只是看到了它好的一面。就想国足每次换帅一样。

无论如何,引入敏捷是必要的,毕竟,我还是认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

今天下班回家,又看到两辆车亲密接触了。西北人民民风彪悍,是真彪悍,抢道呗,抢到最后,看,绝对没有输家!

猜你在找的设计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