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DDD(Domain Driven Design) (一):软件工程视角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初识DDD(Domain Driven Design) (一):软件工程视角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DDD,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n Design),将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一样)。

j_0028.gif

DDD也是现代高并发模式如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等的敲门砖。

一般都认为它涉及的面很广(设计模式、架构模式、敏捷开发、面向对象等),要实践起来是有些困难的。另一方面,它是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done right。所以越早了解越早入门,对提高分析、设计、编程能力好处多多。尤其是项目经理、BA、架构师之类的人物,如果对DDD了解深入,将大大地提高项目或者软件的质量。

为啥呢?

DDD的立足点:一个软件系统的核心应该是业务领域建模(Domain Modeling)。像物理和数学世界一样,一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依据一个“模型”。软件也应该是这样,因为软件是用来解决实际的领域的问题的。我们需要模型。这个模型从软件的需求而来。另一方面,因为需求也是逐步明确,逐步细化的,这个模型也将是演化的。“需求变化”,“演化”,是不是嗅到了敏捷开发的味道?是的,敏捷开发将是DDD的主线之一。

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么简单,我早就知道了。但其实,上面所说的模型还只是一个概念上的(Conceptual)模型,是传统的系统分析阶段得到的。长期以来领域模型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因为属于分析产物的领域模型(也许体现为SFS,SSFS,也许只是脑海中的)与设计和实现脱节,并且将在实际的设计和开发中被遗忘。DDD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领域模型应该是设计和实现综合考虑的产物。做模型设计还要考虑实现?!我以前对世界的看法不是这样子的。。。

事实上,一个好的领域建模者(Domain Modeler)不仅会用白板分析,也会用代码来表达想法。一个 conceptual model 要想有用,就需要考虑 implementation issues. Think about it.一方面,分析设计系统模型不能关注太多技术细节,另一方面,DDD又要求我们关注实现,这不矛盾吗?这是DDD的难点之一。更关键的是,你在重构代码的时候也要重构你的模型!因为他们是对应的!这才是敏捷开发的感觉:你的设计随着你的代码的迭代也一起演变!

有两类人决定了软件的质量: Domain Experts 和 Developers.他们应该一起去建立领域模型。模型根本上是从领域专家而来。但是领域专家的模型可能有很多无用成分,需要开发者从计算或者软件科学的角度帮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甚至“优化工作流”。但是他们的语言不通。所以需要Ubiquitous Language 通用语言,领域专家也懂,开发者也懂。这种语言不像领域专家的语言那么�嗦没有重点,又不像技术人员的语言那么用一堆技术词汇故弄玄虚。它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它主谓宾很明确,将具体的需求和用例抽象得有条有理。更进一步,你写的代码也是用这一套语言!这又是一大难关,怎么去创造这种语言呢?Practice。

以上是从软件工程角度蜻蜓点水般鸟瞰了一下DDD这个庞大的体系。下一次,我们将认识DDD的架构要素,就是大名鼎鼎的Aggregate(聚合)等概念。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下面资料:

Eric Evans的书《Domain Driven Design》,这个适合深入研究用

InfoQ 的 Domain Driven Design Quickly,适合快速入门

《Practicing Domain Driven Design》,用C#.net的话一定要看

还有这几个blog:

猜你在找的设计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