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驱动设计(DDD:Domain-Driven Design)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领域驱动设计(DDD:Domain-Driven Design)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领域驱动设计(DDD:Domain-Driven Design)

  Eric Evans的“Domain-Driven Design领域驱动设计”简称DDD,Evans DDD是一套综合软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本站Jdon.com是国内公开最早讨论DDD网站之一,可订阅 DDD专题。初学者学习DDD可从研究本站Jdon框架的DDD应用源码开始, 戳这里开始

  过去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都是分离的,正如我们国家“系统分析师” 和“系统设计师” 两种职称考试一样,这样割裂的结果导致,需求分析的结果无法直接进行设计编程,而能够进行编程运行的代码却扭曲需求,导致客户运行软件后才发现很多功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软件不能快速跟随需求变化。

  DDD则打破了这种隔阂,提出了领域模型概念,统一了分析和设计编程,使得软件能够更灵活快速跟随需求变化。见下面DDD与传统CRUD或过程脚本或者面向数据表等在开发效率上比较:

  服务器后端发展三个阶段:

  1. UI+DataBase的两层架构,这种面向数据库的架构(上图table module )没有灵活性。
  2. UI+Service+DataBase的多层SOA架构,这种服务+表模型的架构易使服务变得囊肿,难于维护拓展,伸缩性能差,见这里讨论Spring Web 应用的最大败笔.
  3. DDD+SOA的事件驱动的CQRS读写分离架构,应付复杂业务逻辑,以聚合模型替代数据表模型,以并发的事件驱动替代串联的消息驱动。真正实现以业务实体为核心的灵活拓展。

  DDD革命性在于:领域模型准确反映了业务语言,而传统J2EE或Spring+Hibernate等事务性编程模型只关心数据,这些数据对象除了简单setter/getter方法外,没有任何业务方法,被比喻成失血模型,那么领域模型这种带有业务方法的充血模型到底好在哪里?

  以比赛Match为案例,比赛有“开始”和“结束”等业务行为,但是传统经典的方式是将“开始”和“结束”行为放在比赛的服务Service中,而不是放在比赛对象本身之中。我们不能因为用了计算机,用了数据库,用了框架,业务模型反而被技术框架给绑架,就像人虽然是由母亲生的,但是人的吃喝拉撒母亲不能替代,更不能以母爱名义肢解人的正常职责行为,如果是这样,这个人就是被母爱绑架了。

  提倡充血模型,实际就是让过去被肢解被黑crack的业务模型回归正常,当然这也会被一些先入为主或被洗过脑的程序员看成反而不正常,这更是极大可悲之处。看到领域模型代码,就看到业务需求,没有翻译没有转换,保证软件真正实现“拷贝不走样”。

  DDD最大的好处是:接触到需求第一步就是考虑领域模型,而不是将其切割成数据和行为,然后数据用数据库实现,行为使用服务实现,最后造成需求的首肢分离。DDD让你首先考虑的是业务语言,而不是数据。重点不同导致编程世界观不同。

  DDD是解决复杂中大型软件的一套行之有效方式,在国外已经成为主流。DDD认为很多原因造成软件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避免这些复杂性,能做的是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控制。而一个好的领域模型是控制复杂问题的关键。领域模型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通用的语言,使得领域专家和软件技术人员联系在一起,沟通无歧义。

  DDD在软件生产流程中定位i如下图,DDD落地实现离不开in-memory缓存CQRS、 DCIEDAEvent Source几大大相关领域。


From:http://www.jdon.com/ddd.html

猜你在找的设计模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