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第3周 字符串 3:古代密码

前端之家收集整理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数据结构】第3周 字符串 3:古代密码前端之家小编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

分别统计明码串和密码串各字符个数,排序后比较,都相同输出YES


*****************************************/


3:古代密码


总时间限制:
1000ms
内存限制:
65536kB
描述
古罗马帝王有一个包括各种部门的强大政府组织。其中有一个部门就是保密服务部门。为了保险起见,在省与省之间传递的重要文件中的大写字母是加密的。当时最流行的加密方法是替换和重新排列。
替换方法是将所有出现的字符替换成其它的字符。有些字符会碰巧替换成它自己。例如:替换规则可以是将'A' 到 'Y'替换成它的下一个字符,将'Z'替换成 'A',如果原词是 "VICTORIoUS" 则它变成 "WJDUPSJPVT"。
排列方法改变原来单词中字母的顺序。例如:将顺序 <2,1,5,4,3,7,6,10,9,8> 应用到 "VICTORIoUS" 上,则得到"IVOTCIRSUO"。
人们很快意识到单独应用替换方法或排列方法,加密是很不保险的。但是如果结合这两种方法,在当时就可以得到非常可靠的加密方法。所以,很多重要信息先使用替换方法加密,再将加密的结果用排列的方法加密。用两中方法结合就可以将"VICTORIoUS" 加密成"JWPUDJSTVP"。
考古学家最近在一个石台上发现了一些信息。初看起来它们毫无意义,所以有人设想它们可能是用替换和排列的方法被加密了。人们试着解读了石台上的密码,现在他们想检查解读的是否正确。他们需要一个计算机程序来验证她,你的任务就是写这个验证程序。




输入
输入有两行。第一行是石台上的文字文字中没有空格,并且只有大写英文字母。第二行是被解读出来的加密前的文字。第二行也是由大写英文字母构成的。
两行字符数目的长度都不超过计划100。
输出
如果第二行经过某种加密方法后可以产生第一行的信息,输出 "YES",否则输出"NO"。
样例输入
JWPUDJSTVP
VICTORIoUS
样例输出
YES
    # include<stdio.h>
    # include<string.h>
    #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void)
    {
        char s1[105],s2[105];
        int a1[26]={0};
        int a2[26]={0};
        int temp=1;
        scanf("%s%s",s1,s2);
        for(int i=0; i<strlen(s1); i++)
        a1[s1[i]-'A']++;
        for(int i=0; i<strlen(s2); i++)
        a2[s2[i]-'A']++;
        sort(a1,a1+26);
        sort(a2,a2+26);
        for(int i=0; i<26; i++)
        {
            if(a1[i]!=a2[i])
            {
                temp=0;
                break;
            }
        }
        if(temp)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return 0;
    }
    

猜你在找的数据结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