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函数作用: 系统建立IPC通讯(如消息队列、共享内存时)必须指定一个ID值。通常情况下,该id值通过ftok函数得到 2、函数原型: #include #include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int proj_id); 3、函数参数解析: a、const char *pathname:用于产生key_t值的文件名(文件必须存在), b、int proj_id:proj_id是子序号,虽然为int,但是只有8个比特被使用(0-255) 4、返回值 当成功执行的时候,一个key_t值将会被返回,否则 -1 被返回。 5、函数内部实现过程 在一般的UNIX实现中,是将文件的索引节点号取出,前面加上子序号得到key_t的返回值。 如指定文件的索引节点号为65538,换算成16进制为 0x010002,而你指定的ID值为38, 换算成16进制为0x26,则最后的key_t返回值为0x26010002。
注意:
1、假如要确保key_t值不变,要目确保ftok的文档不被删除 ,要么不用ftok,指定一个固定的key_t值。 2、另外说一句:在aix等操作系统上,有多个文档系统,会出现分布在不同的文档系统上的两个文档具备相同的索引节点号, 此时用ftok对这两个文档进行操 作,只要id参数不变,得到的key_t值相同,造成创建消息队列失败。但是这种情况相当少见罢了。 因为在开发中涉及多种系统平台,在系统移植时发现ftok()函数在不同平台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当然,根本原因不在于ftok()本身,而应该是 操作系统对于文件系统管理的差异性。
6、测试用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key_t key; if(3 != argc) { printf("usage:ftok \n"); exit(1); } key = ftok(argv[1],atoi(argv[2])); printf("key = %x\n",key);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