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pack构建的angular 1.x 工程(一)webpack篇
现在AngularJS都已经出到4.x的版本了,可我对它的认识还是停留在1.x的版本。
之前用它是为了搭配ionic来写web手机天气 应用(用来应付我大学里一门学科的课设的︿( ̄︶ ̄)︿)。之后就因为它太难学而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现在就职的公司也有个项目是做混合式的手机app的,居然也是用AngularJS+ionic来做的,而且也是用1.x的版本。
本来没我什么事的,我这段时间都在用Vuejs。然后上头发现那个项目加载是在太慢了,问我有没有优化的方法。我看了下项目工程结构,发现是用gulp打包的一个工程。可能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掌握好要点,导致整个项目臃肿不堪。gulp我是不会的了,由于一直在用Vuejs,官方cli提供的模板就是用webpack打包的,而且我之前写ReactJS用的也是webpack来打包的。因此,我就用了webpack来重构一下工程。然后写下这篇详细的文章,想给可能会同样遇到的这种问题的朋友做一个参考( • ̀ω•́ )✧。 另外,本文也可以当做webpack的一篇入门文章。
首先,要先配置好工程文件。
我先列一下我的package.json
里的配置:
{ "name": "angular-ionic-webpack","version": "1.0.0","description": "a project base on angular 1.x and webpack","main": "index.js","scripts": { "build":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prod.config.js","dev": "set NODE_ENV=dev&& webpack-dev-server --config ./build/webpack.dev.config.js" },"devDependencies": { "css-loader": "^0.26.4","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3.0.1","html-loader": "^0.4.4","html-webpack-plugin": "^2.24.1","style-loader": "^0.13.1","url-loader": "^0.5.7","webpack": "^3.1.0","webpack-dev-server": "^2.9.2","webpack-manifest-plugin": "^1.3.2","webpack-merge": "^4.1.0" },"dependencies": { "angular": "1.4.3","angular-cache": "^4.5.0","angular-cookies": "1.4.12","angular-ui-router": "^0.3.2","jquery": "^3.2.1" },"author": "homer","license": "MIT" }
第一个首先是项目直接用到的依赖,也就是dependencies
里的东西
分别有:
"dependencies": { "angular": "1.4.3","jquery": "^3.2.1" }
我这里的angular
和angular-cookies
都用了具体的版本(就是版本号前面没有用符号^
,直接写数字1.4.3
),因为不合版本的这两个东西会跟ionic
里的angular-ui-router
发生冲突导致渲染失败。
而我这里也没有装ionic
,是因为我直接引用的时候会报can't resolve 'ionic'
的错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是直接调用了/app/assets/lib
里的ionic.bundle.min.js
来引入的。请有找到原因的朋友麻烦告知一下我是为什么。
接下来是开发时用到的依赖:
"devDependencies": { "css-loader": "^0.26.4",
各种loader是必要的,因为webpack在打包的时候会把你项目里的非js文件转换出来然后打包在一起。我们常用的loader有css-loader
,url-loader
,这两个分别是解析css和图片的。然后其他的loader我们要看项目需求来按需选取,比如我这里因为是angular 1.x的项目,里面还有挺多的html模板,所以我这里用到了html-loader
来解析html。
其次是webpack
——说句题外话,其实webpack
一般都是用最新的,因为打包的环境跟所用的框架其实没有太多互相干扰的地方。我一开始想着用的1.x的webpack
发现用起来不怎么方便,于是又改回最新的3.x。这也算是个人的一个小小心得吧。然后我们还用了webpack-dev-server
。这个是在我们开发的时候用的服务器,可以热替换更新代码。很方便,至于怎么用我后面会详细讲。然后就是webpack-merge
这个东西是用来合并webpack配置,这个是在vue项目里看到,感觉还挺好用,就也模仿着用了。最后就是各种插件,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这个用来把css样式独立打包成一个css文件的插件,没有它的话,样式只会注入index.html
做内联样式;html-webpack-plugin
是用于把js注入到index.html
里;webpack-manifest-plugin
是用来生成网页的manifest文件的。
然后是写启动webpack的命令行,也就是上面的:
"scripts": { "build": "webpack --config ./build/webpack.prod.config.js",
这样写的意思是,当你输入npm run
+ 你的命令名字就会让npm执行你对应命令的语句。比如输入npm run dev
,相当于你执行了上面那条dev
对应的set NODE_ENV=dev&& webpack-dev-server --config ./build/webpack.dev.config.js"
这条语句。这里dev
命令执行的是开发版本打包并生成开发的服务器;build
命令执行的则是生产版本打包。在打包开发版本的时候,用的是webpack-dev-server
,我们让它按照./build/webpack.dev.config.js
里的配置(下文会提到)来执行。在打包生产环境,是直接运行webpack
,让它按照./build/webpack.prod.config.js
里的配置来执行。
关于这份package.json
里其他的配置有问题的可以在评论里提哈~~
然后来写webpack的配置文件
概述
安装了webpack,我们要配置好,让它按照我们的期望来工作。
一般我们都会用 webpack.config.js
来命名webpack的配置文件,以免和其他配置文件搞混。但是由于我们一般都会分开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而对于这个两个环境打包我们要求会有点不一样。开发环境我们希望它可以直接模仿生产环境放上服务器测试;
然后又想它可以一有改动就会自动打包更新显示在页面,不用我们手动刷新浏览器;
不希望它打包花的时间太长;如果出错会有相应的提示等等。而生产环境我们想尽量压缩文件大小,生成manifest文件等等。因此,我们就需要把开发打包和生产打包的配置分开来。这里我们就分开了 webpack.dev.config.js
和webpack.prod.config.js
两个文件。但是还是有些配置是两个文件都会用到的,本着复用的精神,所以我们还有一个 webapck.base.config.js
来记录公共的配置。
webpack基本结构
webpack的配置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 webpack打包文件的入口(entry)。
- webpack打包完文件后输出的出口(output)。
- webpack在打包文件时的模块配置(module)。
- webpack在打包文件时用到的插件(plugin)。
这四个是webpack配置的基本部分,写好了这四个基本可以打包成功了。
还有其他要用的配置后面会说到,其他配置没用到的可以看一下官方的文档(3.x的官网)/ (个人觉得翻译的比较好的中文文档)。接下来我们先来分析下开发环境和生成环境共用的部分配置。首先入口文件一般都是一样的吧?然后打包时模块配置也是一样的,因为你打包时的文件都是一样的,所以设置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webpack.base.config.js
是这样写的:
var path = require('path'); var root = path.resolve(__dirname,'../');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ain': root + '\\app\\index.js',jquery:['jquery'],ionic:root+'\\app\\assets\\lib\\ionic\\release\\js\\ionic.bundle.min.js',datepicker:root+'\\app\\assets\\lib\\ionic-datepicker\\release\\ionic-datepicker.bundle.min.js',calendar_pk:root+'\\app\\assets\\lib\\calendar-pk\\release\\js\\calendar_pk.min.js' },module: { loaders: [ { test: /\.(png|jpe?g|gif|woff|svg|eot|ttf)(\?.*)?$/,loader: 'url-loader',query: { limit: 10000,} },{ test: /\.html$/,loader: 'html-loader' } ] },resolve: { extensions: ['.js','.json'] } };
入口(entry)文件其实不一定是只有一个,我这里就有多个。只要路径分开写正确就可以了。
然后是模块(module)配置,webpack的思想是把工程所有的js都是模块,然后全部打包在一起。所以遇到一些非js会有麻烦。但是他们早就预料这种情况,做出了一些系列的loader(加载器)来把一些非js文件做成webpack能打包的东西。
一般都会用到的是css-loader
,url-loader
。这两个分别用来解析项目里.css和图片字体之类的文件。上面说过,由于项目中会有较多的.html文件要引用,所以我们还用了 html-loader
。我这里还有一个 resolve
(解析)的配置,这个是用来js里引用文件的时候,不写后缀的话,webpack就会自动为其加上.js或.json的后缀,可以省一些写后缀的时间(✧◡✧)。
开发打包配置
我们的开发打包配置是这样的:
var baseconf = require('./webpack.base.config'); var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var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var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var server = require('./configDevServer'); var path = require('path'); var root = path.resolve(__dirname,'../'); var plugins =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 { NODE_ENV: JSON.stringify("development") } }),new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compress: { warnings: false } }),new webpack.ProvidePlugin({ $: 'jquery',jQuery: 'jquery','window.jQuery': 'jquery','window.$': 'jquery' }),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vendor',// 这公共代码的chunk名为'commons' filename: '[name].bundle.js',// 生成后的文件名,虽说用了[name],但实际上就是'commons.bundle.js'了 minChunks: 3,// 设定要有4个chunk(即4个页面)加载的js模块才会被纳入公共代码。这数目自己考虑吧,我认为3-5比较合适。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index.html',template: 'index.html',inject: true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 baseconf.module.loaders.push( { test: /\.css$/,loader: ['style-loader','css-loader'],} ); module.exports = merge(baseconf,{ output: { path: root+"/dist",publicPath: "/",filename: "./js/[name].[chunkhash].js" },devtool: 'cheap-module-eval-source-map',devServer: server,plugins: plugins,});
我们首先把基本的配置引进来。然后写插件(plugin),毕竟我们开发配置想实现的功能有部分需要插件来做。 webpack.DefinePlugin
是用来让webpack知道正在准备的是开发环境打包。某些框架会识别开发和生产环境,然后在我们开发的时候会给出相应的警告和提示,而在生产环境则会屏蔽这些内容。webpack.ProvidePlugin
是当我们用到 jQuery
之类的js库的时候,用到的相关符号都会自动进行引用,不会导致报错。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是用来提取我们代码里的公共用到的部分,避免代码重复打包,减少代码体积。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是用来启用我们的代码热替换功能,在我们改了代码之后开发服务器可以重新打包更新,浏览器自动刷新,把我们的改动显示在页面。HtmlWebpackPlugin
是我们自己安装的插件,用来把生成的js自动插入到我们的html模板里面。
写完了插件之后,我们还要写输出(output)。这里指定下输出文件夹和输出的js名字即可。然后是是开发工具(devtool)和开发服务器(dev-server),开发工具的意思是,webpack会根据打包的文件做出一个标识的map文件,如果代码出错的话,它会找出来,然后提示在什么地方。方便修改代码。开发服务器是一个建立在本地的服务器,上面就是你的项目。搭配热替换功能,开发会很方便。这里顺带简单介绍下,开发服务器配置 ./build/configDevServer.js
:
const server={ contentBase:'/dist/',host: 'localhost',//服务主机 port: 8089,//端口 inline: true,// 可以监控js变化 hot: true,// 热启动 compress: true,watchContentBase: true,proxy: {//设置代理服务器,用于调试接口 '/api':{ target:'http://www.baidu.com',pathRewrite:{"^/api": "/api"}//重写路径 } } }; module.exports= server;
可以看上面的备注来理解对应的配置项的意思。
上文我们装了个 webpack-merge
这时就发挥作用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会把两个webpack配置合并起来。然后输出。这样我们的开发环境配置写好了
生产环境配置
同样,先上配置:
var baseconf = require('./webpack.base.config'); var path = require('path'); var root = path.resolve(__dirname,'../'); var merge = require('webpack-merge'); var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var webpack=require('webpack'); var ExtractTextPlugin = require('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var ManifestPlugin = require('webpack-manifest-plugin'); var plugins =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 { NODE_ENV:JSON.stringify("development") } }),new HtmlWebpackPlugin({ filename: 'index.html',new ExtractTextPlugin({ filename: './css/[name].css?[contenthash:8]',allChunks: true,}),'window.$': 'jquery',new webpack.optimize.CommonsChunkPlugin({ name: 'commons',// 这公共代码的chunk名为'commons' filename: './js/[name].bundle.js',// 生成后的文件名 minChunks: 3,new ManifestPlugin(path.join('dist','manifest.json')) ]; baseconf.module.rules.push( { test: /\.css$/,'css-loader'] } ); module.exports=merge(baseconf,{ output: { path: root+"/dist",publicPath: "./",filename: "./js/[name].[chunkhash].js" },devtool: false,plugins: plugins });
重复的插件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说说几个上面没有的插件。 webpack.optimize.UglifyJsPlugin
是用来压缩混淆js代码的。ExtractTextPlugin
是我们另外安装的,用来把打包的css独立出来成一个css文件。使用这个插件的时候,css的loader要相应做一下设置,所以可以看到 css-loader
我没有放到公共配置,里面而是分开了。ManifestPlugin
也是另外安装的,用来生成manifest缓存文件,使网站可以减少对静态资源的重复请求。另外你可以发现这里devtool设成了false,没有设置devserver,因为不是生产所需要的,所以没有设置。
来跑一遍吧!
在你的入口的地方建立一个配置里的entry规定名字的js文件,就可以先跑一遍webpack。
如果webpack没有报错,就说明你的配置基本是对的。
接下来,我会就angular 1.x 用webpack打包打包遇到的坑来说一说,请看下一篇文章:
基于webpack构建的angular 1.x工程(angular篇)
想看详细代码,可以访问我的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homerious/angular-ionic-webpack
有什么问题或者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谢谢阅读!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